一、國際貿易摩擦案件種類基本概念
1. 傾銷/反傾銷
傾銷是指一國(地區)的生產商或出口商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國內市場銷售價格、結構價格或第三國出口價格)將其商品銷售到另一國(地區)市場的行為。
反傾銷是指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傾銷造成的損害所采取的救濟措施。
2. 補貼/反補貼
補貼是指出口國(地區)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機構提供的并為接受者帶來利益的財政資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價格支持。
反補貼是指進口國(地區)主管機構依法對接受補貼的進口產品進行調查,并通過征收反補貼稅或價格承諾等方式,抵消由禁止性補貼和部分可訴性補貼造成不利影響的一種貿易救濟措施。
3. 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指世貿組織成員方在進口產品數量激增并對其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時,采取的進口限制措施。
二、機床工具行業企業遭遇的貿易摩擦
1. 301征稅——涉及5000億美元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
鑒于整個機電行業受到美國高度關注,機床工具行業所有稅號也全部列入美國2018年7月對華發起的301調查征稅清單中。
301條款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中第301條款的簡稱,是美國的貿易政策工具之一。其主旨在于保護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根據這項條款,美國可以對它認為是“不公平”的其他國家的貿易做法進行調查,最后由總統決定是否采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停止有關協定等報復措施。
301清單征稅實施之后,美國進口的機床工具產品中來源地為中國的份額從2017年的近15%降為10%左右。
2. 美國發起對中國產聚合金剛石復合片337調查(知識產權侵權)
2020年11月20日,美國合成公司向美國商務部發起ITC 337調查,提出中國8家公司分別對其五項專利技術侵權,要求禁止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產品在美國銷售。
在商務部指導下,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超硬材料分會組織企業協同律所積極應訴抗辯,2021年終裁判定侵權不成立。中國企業雖然獲勝,但在應對過程中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以及時間成本。
3. 印度對中國產樹脂砂輪薄片發起反傾銷調查
2021年6月7日,印度商工部貿易救濟局發布公告,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樹脂砂輪薄片(直徑4-14英寸不等)發起反傾銷調查。
在協會磨料磨具分會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簡稱機電商會)的組織下,28家中國企業參與提交調查問卷,16家企業進行集體行業損害抗辯。
2022年8月5日,印度商工部發布終裁,建議對中國企業出口印度樹脂砂輪薄片征收0 - 690.12美元/噸的反傾銷稅。因相關企業積極參與應訴并提供有力證據,其中有9家應訴企業拿到了低于690.12美元/噸的單獨稅率,浙江金華一家企業甚至拿到0稅率。
目前案件在等待印度財政部決定是否最終執行加征稅措施。一旦加征稅,可能意味著絕大部分中國企業的相關產品將很難在印度市場銷售。
三、貿易摩擦的影響及風險來源
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主要是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發起國以美國、印度為主。涉及面廣、產品類別多,包括鋼鐵、金屬制品、化學原料和制品、非金屬制品、有色、電氣、造紙、通用機械、塑料制品等眾多領域。
最近3年,美國、印度對一般類機械發起的貿易摩擦案件涉及產品有發動機、割草機、注塑機、掃雪機等。
由于機床工具是機械基礎裝備,可以說,上述所有的涉案行業都可能是用戶,由此也可以預計,一旦用戶失去出口市場將間接影響對機床工具的新增需求。
企業在外貿活動中需關注以下風險:
1. 出口管制
中美經貿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貿易與產業格局產生著深遠影響。中美在出口管制和經濟制裁領域的立法建設和執法力度均有所加強,第三國交易受到廣泛波及。中國企業在參與全球貿易活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不斷加大。
機床工具行業一方面在出口時需要遵守中國《出口管制法》,另一方面,在進口機床及關鍵零部件時也必須滿足境外制造商“最終用戶訪問”要求。美國對俄制裁措施,也對我國企業開展對俄貿易時帶來一定風險。
2. 其他貿易壁壘
除關稅外,其他貿易壁壘還包括:國家安全相關的壁壘,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對出口企業進行安全審查、232調查等貿易制裁措施;把人權問題引入貿易壁壘領域,如“新疆棉”爭端;對國企享受政府補貼后出口的限制措施;要求碳關稅、碳足跡認證等綠色壁壘等。
3. 知識產權相關風險
我國連續12年成為美國337調查的主要目標國。案件主要針對技術性密集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
337調查之后,企業可能面臨喪失市場的風險,而且易引發不良連鎖反應,導致多個國家、多種救濟程序、多項權利同時并發,企業應接不暇。
此外,中國企業在海外參展還曾遭遇過知識產權糾紛。也有企業因未及時應訴,而后期要面對外國法院判決在中國執行,造成更大的財產損失以及失去當地市場的風險。
四、未雨綢繆,應對建議
根據當前貿易摩擦案件的特點,以及我國外貿企業存在的或多或少薄弱環節,總結以下建議供企業參考。
從產品的角度,應重視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無論是對于企業長期發展還是應對貿易摩擦都是非常重要的。
從供應鏈的角度,應充分考慮出口管制政策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外貿合同中補充合規條款、調整備貨策略,降低風險。
從企業內部管理的角度,應確保財務數據合規。此外,企業還應注意網站等公開宣傳口徑應符合WTO公平貿易規則。
從交易的角度,可通過購買信用保險來保障收匯安全;加強對客戶的資信調查;加強合同風險管理,避免部分客戶利用合同漏洞實施欺詐等行為。
從開拓市場的角度,采取多元化市場戰略;關注海外競爭品價格、利潤、市場占有率等動態信息;進入目標市場前,進行知產調查和分析,規避設計或者無效儲備,同時也要提前進行知識產權保護。
海外參展前,了解展會舉辦地和展會組織機構內部的知識產權爭議解決規則;準備好展品技術或設計的知識產權證明材料;準備應急預案;儲備律師資源,以便第一時間調動律師資源來協調解決問題。
企業遭遇貿易摩擦后,也無需退縮,可在政企“四體聯動”機制下,與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商協會、律所等積極配合,完成應訴必要的信息收集、問卷填寫等環節工作,通過政治交涉、法律抗辯、公關游說、業界合作等多條渠道提出行業在國際舞臺公平貿易的訴求。
當前單邊主義、去全球化風潮抬頭,但是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國際市場競爭力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行業企業應強化自身建設,通過國際市場的考驗實現自我發展的目標。
(本文參考了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法律專家近期對行業培訓的內容。)